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局之年,安徽三联学院智慧交通现代产业学院以“学思想、强党性、重实践、建新功”为总要求,组建“乡韵传承 同心筑梦”乡村振兴实践团和“繁星筑梦·薪火相传”红色印记探访团。在学管主任王金果和院团委书记蒋根灵的带领下,深入阜阳临泉县和阜阳界首市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”的重要指示精神。
临泉篇:校村联动,共促乡村振兴
实践团首站奔赴阜阳临泉县,先后走访单桥镇孟庄村、姜楼村、张老庄村开展实地调研,与当地村委会座谈交流中,详细介绍了我校办学特色及育人成果,获得孟庄村、张老庄村村委会的高度认可,双方就如何利用学院技术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进行深入探讨。
在了解各村里基本情况、产业现状及发展瓶颈后,实践团立即联合当地“竞成惠农”抖音账号开展助农直播活动,运用新媒体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。
实践团深入单桥镇蟾蜍养殖基地进行养殖实践,与养殖户和技术人员面对面学习。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养殖经验相结合,为当地产业发展建言献策。活动期间,团队累计发放问卷200份,走访群众100余人,调研当地乡村振兴需求。
界首篇:探访红色记忆,传承文化薪火
在阜阳界首市,实践团先后走访当地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。在界首双拥示范林,队员们化身“护林使者”,向居民发放宣传册,讲述双拥故事,弘扬“拥军优属、拥政爱民”精神。在七七抗战纪念碑前,学子们肃立聆听革命历史,与老党员共话初心使命,并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。
实践团赴界首市博物馆开展志愿服务,为当地青少年讲解文物故事,协助整理档案资料。在臧家公馆和存世艺术馆,团队成员创新改编红色情景剧、设计文创产品、拍摄短视频,并提出“文物数字档案”建设方案,助力传统技艺焕发新生。
在界首陶艺公园,团队成员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卢群山学习彩陶技艺,队员们从选泥拉坯到刻花烧制,沉浸式体验“三彩刻花”非遗工艺全流程,并在传承人指导下创作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彩陶作品。
实践探访过程中,团队结合工坊“直播带货”“定制文创”等新模式,提出“高校+工坊”联动计划,助力非遗活态传承。团队负责人表示,青年应做非遗传承的“摆渡人”,既要守护文化根脉,更要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活力。
本次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中,我院两个团队同频发力,以“知行合一”的青春脚步丈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图景。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提交了详实的调研报告,更在服务基层中深化了家国情怀。在红色教育中淬炼了责任担当。学院将继续完善实践育人机制,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(撰稿:张金艺、摄影:蔡畅)